2012年11月22日-12月2日,第十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在广州琶洲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举行。本届广州车展的主题为“引领方向,驾驭未来”,参展车辆总数达950辆,全球首发车数量为34辆,又是一场值得中外汽车业界期待的高水平展会。
11月22日,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执行董事兼中国本部长仓石诚司接受媒体采访,以下是访谈实录。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本田的中期战略规划情况。
仓石诚司:四月份我们曾经向大家发布了本田的中期战略规划,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严格上对我们的计划和规划没有做出任何的调整,所有的事业都按照计划进行推行,也没有往后顺延的计划。而且不仅仅是在中国开展我们的事业,在全球开展事业的一个国际企业,只要是我们在海外开展事业、扩展事业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个不仅仅在中国,在全球都是一样的。
我想任何事业都是与风险相伴的,接下来或者将来中日两国的关系如何发展不是我个人能够预测的,但是我想在各个国家都一样,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生产更多的受顾客喜欢的产品、汽车,同时希望在每个国家的企业都能够扎根于当地,适应各个地区的客户喜好。这次出现的日中两国的关系矛盾,从我们的角度来说非常遗憾,但是作为本田,我们会一如既往与中国的朋友、和我们合作伙伴一起努力,在中国进一步推进我们的事业。我也相信中国的顾客会一如既往的对本田给予很高的期待,目前的情况确实对我们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个影响应该不会长期持久的持续下去。尤其在这种情况下各位媒体朋友的意见会显得尤为重要,也希望大家能够给我更多的支持,希望尽快消除目前的影响。
记者:年初发布的中期战略,能否具体介绍一下实施的怎么样,之前本田说要有些改变,比如要建立2S店、建立配套的发动机厂,这些项目目前进展的怎么样了?
第二个问题关于讴歌,讴歌一直说要国产,因为钓鱼岛问题对讴歌的国产有没有影响,是按原计划进行还是延迟?如果带来负面影响,我们怎么去消除这种影响,尽快实现讴歌的国产?
仓石诚司:首先我想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解释一下,关于在中期战略当中包括建立2S店,还有建立新的发动机工厂以及讴歌的国产,这些都不是我们对外发布的,可能有一些误解,目前计划当中是没有包含这些内容的,先做一点澄清。
四月份发布的中期战略要生产受中国顾客喜欢的、适合中国市场和用户的产品,这是我们的一个核心思路。还有刚才问到的发动机,我们现在也研发出新一代的发动机,而且这些新的发动机将会从明年的新产品、新车型上开始投放,陆陆续续将会应用在所有新的车型上面。所有的这些我们中期战略中发布的计划和主要内容都在按照原计划实施推进,并没有受到这次中日关系的影响。还有一点大家比较清楚,当然2015年将会实施更严格的油耗法规,为了达到新的法规标准,我们会增加更多的新型发动机,以同时实现驾驶的乐趣和优异的环保性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今天也发布了混合动力车型包括INSIDE混合动力车型,今后还将更快推出混合动力车型,以达到新的油耗法规的规定标准。要想真正实现混合动力的普及,价格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为了实现顾客更易于购买、更易于接受的价格,我们现在进行国内生产混合动力车型的相关的推进工作。今天我在刚才讲话的时候也提到了,我们的目标是在2014年争取实现混合动力车型的国产化,相关工作已经开展了。
记者:请您大概介绍一下关于讴歌国产的计划,简单说两句。
仓石诚司:讴歌没有发布过国产计划。现在没有具体的计划可以公布,从长远角度考虑,讴歌会进一步在中国普及,不排除国产化的可能性,但是目前没有具体的计划。
记者:本田之前发布的今后三年将推出十款以上车型,这些全新和改款车型的来源是什么?在中国本土研发还是从海外引进,各自的比例占多少?
仓石诚司:具体的数字我们今后再向大家介绍。关于十款以上的车型有一些是全球车型,全球车型的研发工作分别会在日本和美国进行,在全球车型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中国顾客的需求和要求,包括设计等等,会生产出设计出一些与全球车型不同的针对中国市场的车型。
以雅阁和思域为例,有可能大家将来在中国市场见到的雅阁和思域跟我们在海外其它国家看到的全球车型是有区别的,有可能设计、还有一些规格的设定设计、外观的设计不同于全球车。专门针对中国开发的车型以及以中国为主导进行开发的车型,包括向大家介绍的两款概念车就是属于这样的车型。这样的车型研发工作是以中国为主、在中国进行的,像发动机等等一些核心的零部件可能在中国实现不了,由美国或者中国来订,其它的研发工作在中国进行。
整体来看,我们在国内的研发技术人员还都比较年轻,可能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在这段时间内我们会从日本引进更多的资源和帮助,但是我认为大家都是非常优秀、也非常有潜力的,他们的成长非常迅速。我们还经常安排一些技术人员到日本、到国外研发部门去进行学习,并且参与到研发工作中,这样更便于把中国市场、和中国顾客的要求反映到车型开发的内容里面去。包括讴歌在内,我们也希望能够针对中国市场开发出新的车型,将来也有可能在中国进行设计或者是我们安排技术人员到美国去参与到设计研发的过程中,都有这样的考虑,但是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具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