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维权涉及的法律法规较多,政策性较强,技术复杂,信息不对称,一直是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难题。消费维权时,不管是协调解决还是通过法律程序,举证更是难中之难。智能电动汽车技术更新快,信息化程度高,既涉及到硬件问题又涉及到软件问题,就更难举证。
智能电动汽车上有1000多个芯片控制汽车的各种功能同时用数据记录车辆的实时状态。消费者维权时与厂家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比如,刹车行为是争议的主要焦点之一,发生事故时,消费者认为踩了刹车,行车记录仪也显示刹车灯多次点亮,但仍无法做为直接证据,厂家也不一定认可。
无论在消费维权、检测鉴定还是司法实践中,数据都是判断事实、厘清责任的重要依据。厂家掌握着后台数据,并不愿意不利于他的数据外漏,更不愿拿出来做为证据。这就使很多质量纠纷难以定论。
去年车展维权事件后,特斯拉曾公开了车主的部分数据,因数据由厂家单方面提供,车主认为数据并不完整,进而通过法律程序索要完整数据。特斯拉曾承诺向车主开放车辆信息查询平台,似乎没有多大的进展。
由此看来,只有通过法律程序才能让厂家不得不拿出数据。去年11月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中规定:个人有权向个人信息处理者查阅、复制其个人信息;个人请求查阅、复制其个人信息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及时提供。如果车企不予提供,消费者便可据此起诉到法院。也就是说此后车主有权直接查阅、复制包括行车数据在内的个人信息,车企应当提供。
另外汽车国标EDR(记录各种行车数据的汽车“黑匣子”)今年也开始实施了,此后生产的新车都要配备EDR,并在说明书上告知如何提取数据;除此之外,自2024年之后,第三方机构还可以避开车企直接提取数据。
通过这两个法规的实施,使得消费者提取行车数据有了法律依据,有利于还原事实真相,客观公正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