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汽车制造厂,也称“二汽”。是1969年才开始在湖北的十堰市建造的,它生产“东风牌”卡车、“富康牌”轿车以及后来的“爱丽舍”轿车等等。二汽原属国务院计划单列管理,九十年代改名东风汽车公司,有员工12万人。从地域上看,二汽所在的十堰市位处湖北、四川、陕西三省交界,深入中国腹部;从地形上看,群山环抱,只有一条铁路和公路通进来。建设二汽,最早于1952年底提出,但正式开始建设,已到1969年,其间经历了前后17年、“两下三上”的漫长波折。
历史沿革
第一次上马与停建
1952年底,在一汽建设方案确定之后,毛泽东主席就作出了“要建设第二汽车厂”的指示。次年,第一机械工业部组织拉开了二汽筹建工作的序幕,并在武汉成立了第二汽车制造厂筹备处。由1953年至1955年,在两年多时间里,筹备组在武昌选择二汽厂址,编制总体平面布置方案,并与苏联专家接触谈判。
1955年春,国家建委、一机部和汽车局指出,“二汽厂址定在武汉,从经济条件讲,城市利用率大,投资较为节省;武汉位于全国中心,产品好销好运;但从国防条件看,武汉离海岸线约800公里,工厂比较集中,万一发生战争,正处于敌人的空袭圈内。武汉厂址介于沙湖与东湖之间,空中目标显著。”因此否决了在武汉设址的方案。
1955年9月7日,国家计委正式决定二汽厂址由武汉迁至四川成都东郊的保和场一带。甚至在成都郊区牛市口附近建了近2万平方米的宿舍。但是因为高层对厂址和规模方面的争论一直未达成共识,到1957年3月27日,汽车局只好宣布第二汽车厂暂时下马。而此时已经集聚起来的千余名有志祖国汽车工业的干部,由中央组织部和一机部干部局统一分配到机电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一汽车制造厂、富拉尔基重型机床厂、洛阳拖拉机厂、沈阳重型机器厂、武汉锅炉厂、南京汽车配件厂、长春客车车辆厂、2州石油机械厂等二十几个单位,去充实这些单位的领导力量和技术力量。
第二次上马与停建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即1958年6月下旬前后,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建设又重新提了出来。当时入朝志愿军要回国,讨论部队如何安排的问题时,毛泽东说,调一个师到江南建设第二汽车厂。李富春副总理指示,“长江流域就湖南没有大工厂,二汽就建在湖南吧!”。该年底,一机部六局(即汽车局)组织力量在湖南开展了选址工作。
1960年2月3日,六局向一机部写出建厂若干问题的报告。报告说:“二汽于1957年下马,我国已通知苏联取消这个项目。1958年,中央又重新提出上马。同年冬和1959年春,我们在湖南进行了初步选址工作,我们倾向长江方案,故建议部尽速确定。”1960年4月19日,1960年4月30日,第一机械工业部批复同意筹建二汽,并且还办了一个800人的技工训练班,但由于国家当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所以二次上马仍然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一直未能付诸实施。
第三次正式上马
建立和发展我国独立自主的汽车工业体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们一直关心的大事。
在前两次计划目标未能实现的情况下,党和国家并未放弃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的设想。1964年,毛泽东提出三线建设的意见时,又提到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的项目。随后,第一机械工业部作出筹建二汽的决定。1965年4月10日,第一机械工业部党组正式向党中央并周恩来总理写出报告,建议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内地建设一个能生产1吨至8吨的各种载重汽车的中型汽车生产基地。7月16日,又向党中央并周恩来总理报送了《关于中型载重汽车生产基地第二汽车厂的建设方案》。
1965年9月,随着川汉铁路线修建计划的变更,二汽选址的重点由湖南转至湖北西北部地区。原中国汽车工业公司于1965年12月21日发出《关于成立第二汽车制造厂筹备处的通知》。筹备处成立后,各项筹备工作全面铺开,进展迅速。无论是工厂建设的指导思想、组织准备、产品、工艺、设备、材料的准备,还是建厂纲领和建厂方针的制定,都卓有成效地展开。
二汽的建设
1978年7月,东风5吨载重汽车投产。
当时建厂的指导思想被浓缩到《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方针十四条》之中,其主要精神为:
在建厂总的指导思想上,要创中国式的汽车工业发展道路,使我国汽车工业的布局、品种、产量和技术水平大翻身;在工厂生产组织方面,改全能厂为专业厂,扩大各专业厂的职权。工厂内不设脱离生产实践的研究、设计、试验机构,实行设计研究、试验试制和生产相结合;在工厂管理方面,要建立一套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管理规章制度;在产品开发方面,产品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方便用户出发,总结我国汽车工业的经验,自行设计并建立自己的汽车系列,以适合我国的自然条件。产品要好用、好造、好修、省油,做到技术先进,坚固耐用,成本低廉,保持世界第一流水平;在工厂设计、土建设计、工艺设计方面,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在工装设备方面,必须大量采用新设备,特别要广泛采用简易、高效、专用、组合的设备。
在《十四条》的总体指导下,1969年初,在湖北省的十堰市召开了二汽建设现场会议,成立了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总指挥部。下半年,十万建设大军陆续进入十堰基地,9月28日,第二汽车制造厂大规模施工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关于最终选址在十堰的若干考虑
二汽的选址多次变动,既有川汉铁路路线变更的影响,也有其他的因素:
1,毛主席基于打核战,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理论,提出三线建设要钻山、钻洞,而十堰恰恰处于山地,旁边就是神农架无人林区,再南边有军事重镇襄樊的护卫,湖北向西,过了襄樊就是山地,襄樊就是分界线。十堰符合三线建设的要求。
2,当时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是林彪,众所周知林彪是湖北黄冈人,基于某些方面的考虑支持湖北境内设厂。
正式投产
1975年6月,东风2.5吨越野车投产。
1975年6月,二汽第一个基本车型——“东风”2.5吨越野车投产。
1976年,由于受到当时动乱形势的影响,二汽的日子很不好过,全年亏损5066万元。
1978年,国家计划二汽生产汽车2000辆,政策亏损3200万元,是一机部和湖北省所属的最大的亏损企业。如何闯过“亏损关”,实现扭亏为盈?鉴于军用车任务不足,二汽决定集中力量,开发民用的5吨载重车,批量投产,甩掉亏损帽子。在二汽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孟少农挂帅下,二汽进行了质量大会战,先后解决了64个影响汽车质量的问题,保证了5吨载重车于当年7月顺利投产。在当时仍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下,汽车的销路又成了一个头痛的问题。1978年8月,陈丕显到二汽考察工作,得知企业的困难,当即表示支持二汽下半年增产3000辆车,摘掉亏损帽子,争取成为大庆式企业;并提出省里可以购买2000—3000辆车。结果,二汽全年生产了5000辆汽车,国家上调2000辆,湖北省购买2000辆,军用车1000辆,全厂闯过了“亏损关”,第一次向国家上交了利润。
1979年下半年,国家财政困难,国民经济开始调整。国务院将二汽列为“停建、缓建项目”。在这一严峻形势面前,二汽向国务院提出了“量入为出,自筹资金,续建二汽”的报告,得到国务院的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