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经销商们或许没有想到,他们的罢工,居然给奔驰、奥迪的同行带来了“福利”。继宝马对经销商补贴了50亿元之后,奥迪和奔驰两家不等经销商行动,主动发放了20亿和10亿元补贴。
三大德系豪华品牌这次的“大方”,着实让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人感到意外。然而,更让笔者感兴趣的是,为何这些品牌这回如此痛快的把这幸福的金蛋,送到经销商的篮子里。在笔者看来,原因有两点:豪华品牌在中国赚钱赚到心虚,不好意思不分一杯羹给经销商;另外还有一点,在这个年底冲量的关键时刻,不能因为经销商的反抗而导致功归一篑。
汽车企业一年的利润有多高?让我们来算算他们的利润。这里以宝马汽车为例。
笔者查询了华晨中国港股2014年中报,其中显示2014年上半年华晨宝马销售了14万辆新车,归属中方的利润为36.9亿元。同比2013年中报,销量增加32.5%,利润增加76%。参考宝马官方数据,2014年上半年包括进口车型,其在中国的总销量为21万辆。进口车型的单车利润相比较国产车型更高。由此推算,2014年上半年整个宝马品牌在中国的利润就至少有36.9*2(中外双方)*1.5(进口车单车利润按国产车算)=110.7亿元,全年超两百亿不成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上半年,宝马国产车型的单车利润,同比增长了32.8%。在市场大盘不景气的情况下,宝马的单车利润还在增长,除了宝马自身因为产量增高分摊成本下降之外,这背后很大一部分贡献,恐怕要归功于经销商们。市场终端的放血,更多的是经销商因为商务政策而不得不作出的妥协。妥协再妥协,终于在沉默中爆发了。
宝马本身对于当前市场现状心知肚明,对经销商的不利局面也看在眼里憋在心里。所以当经销商忍无可忍时,也是心虚得紧,虽然缩小了补贴(据说经销商要求的是60亿),但也是一个季度整个宝马的利润。
长期以来,汽车厂家与经销商之间,说是合作伙伴,是兄弟,但因为有《品牌管理办法》以及各大厂家的各种商务条款在,经销商的地位从来就没有上升到兄弟的高度。所谓兄弟,只是口号而已,实则是上下级的关系,厂家吃肉、经销商喝汤。
市场景气时,厂家大口吃肉,经销商喝汤也能喝饱,所以上下和谐,你侬我侬。市场不景气时,厂家既要保证销量又要保证利润,肉还在汤却没有多少。经销商总是饿着,饿急了,羔羊也变成恶狼。但是,虽然经销商长期被厂家压榨,但终究,厂家还必须要依靠经销商才能把车卖出去。所以对于经销商的终极反抗——停止进车,厂家还是受不了,尤其是在这年底冲量的时候。
宝马的遭遇,让同样赚得盘满钵满的奔驰和奥迪长了经验值,主动给经销商补贴。而主动的好处就是,不用像宝马那般大放血,只付出了20亿、10亿利润。主动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让经销商们好像是白捡了一个大便宜似的,对于厂家的不平等条款,看着也亲切了不少。在年底冲量的12月,也会更加心甘情愿的听候厂家调遣了。
在笔者看来,这次宝马事件的发生,对于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还是趋向利好的。
从厂家和经销商的利益关系来看,以前停止进车的做法,仅限个别或者几家经销商干,厂家可以直接挥舞屠刀,干掉不听话的即可。但现在它们抱团来干,对厂家的威胁陡增。经销商们会发现,在未来的谈判桌上,手里终于有了一个可以摆上台面的筹码了。当经销商和厂家的利益更加平衡时,《品牌管理办法》改革受到的阻力就会更小,对行业的发展就是有利的。现在我唯一有些担心的是,过了年底,厂家来对经销商进行逐个突破,有句总结中国人性格的话,叫一个人是条龙,加起来就是条虫。
从经销商的角度来讲,自身财务状况的改善,才有可能在接下来的改革中积极转型。当前,汽车销售环节虽然还是以4S店为主导,但互联网对这个环节的冲击从未停止。毫无疑问的是,当前汽车销售环节的效率还不够高,服务水平也不够好。在未来的日子里,经销商如何活得更好,正是一把悬在他们头顶的利剑,对于转型,不成功便成仁。
我们再扩大一下范围,经销商和厂家闹矛盾,供应商恐怕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昨天车云网的一篇文章里提到,厂家和供应商的关系也在进一步恶化。部分厂家要求供应商平均每年降低10%的成本。看到经销商的反抗,以后汽车厂家和供应商的谈判,恐怕也要掂量掂量了。供应商的利润若得到保证,在研发上才会有更多的投入,技术水平才能进步。
对自主品牌而言,它们没有合资豪华品牌的高利润,但是在经销环节,却与后者大同小异。如果它们也面对经销商的集体逼宫,又该怎么办?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自主企业思考的问题。尽快改革和创新,打造出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经销商体系,才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成为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