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合资领域的一些事儿挺值得关注的:
一个是东风风神的AX7用的PSA原配的动力总成、宝马的N20发动机给了华晨的新品牌华颂;
二是上汽荣威的MG GT,配备的1.4T 7速双离合的组合,与雪佛兰科鲁兹的动力总成完全一样的;
第三是国产的路虎极光果真要装配奇瑞的发动机。
这几种情况在过去都不多见、甚至前所未有。而从它们身上,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合资模式的一个新动向——对等合作。这个新动向,甚至有可能会取代过去的“代工模式”而成为一种新常态。
初级共赢:中方获得外方动力总成
自主车用海外发动机并非没有先例,但之前大多为从发动机供应商采购而来。例如奇瑞当年买的Tritec,以及在自主品牌领域目前早已遍地开花的三菱发动机。
直接从主机厂获得动力总成很少见。例如大众、丰田、本田,虽然合资时间久远,但却未曾见过他们将动力总成提供给中方使用。因此宝马将N20发动机交由新晨动力生产并配备在华颂车型上,PSA允许风神AX7使用全套的2.0L和2.3L动力总成,仍算得上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突破。
这种合作也是一种共赢——外方的动力总成技术虽然仍然在用,但已接近尾声。而这样的技术对应为自主产品,却仍然有着相当不错的竞争力。于是二者相得益彰——中方以比较简单的方式获得了基本上同步全球的动力总成,而外方也让这些技术得以“发挥余热”。
从共赢的含金量来看,这种共赢算是比较初级,同时又最容易实现的。因此类似的现象,很有可能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合资企业中。
中级进阶:中外双方合作开发动力总成
MG GT为何能与新科鲁兹共享动力总成?原因是这些动力总成本来就是二者合作开发的。几乎在今年的同一时期,通用和上汽分别在北美和中国发布了自己的11款新动力总成。从数量、排量、组合乃至功率数据,它们之间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上汽在发布这些动力总成时也曾直言不讳——它们就是与通用合作研发的产物。
首先我们要注意的是这次合作研发的成果,的确是很值得肯定的。就以这台1.4T为例,它的结构都是当下最时髦的,例如集成式排气歧管、全铝结构、中置直喷等等。从实际表现来看,也比之前通用自己的1.4T好得多——更好开,也更省油。7速双离合也是如此,平顺性和响应性都值得肯定。而且从两个厂家的宣传来 看,它们在可靠性方面做了大量投入,号称把DSG的那些问题都解决掉了。
而之所以能够 促成这样的合作,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共赢。上汽自不必说。自主项目一直做得不够理想,那么掌握一套属于自己、且具备全球同步竞争力的动力总成自然是梦寐 以求的。通用呢?其实别看他全球老大,在小排量低能耗方面的技术它还真不是很擅长。面对大众、福特的技术革新,通用的动力再不换代就有可能面临落伍的窘境。共同的目标促成了这次合作,并且获得了双赢的效果。
那么遍观国内的合资企业,存在这种共同需求、且具备这种资源共享基础的并不在少数。最关键的,其实还是观念的改变,尤其是外方观念的改变。伴随着上汽通用“合作成果影响力”的逐步显现,类似这样的合作方式未来应该也会越来越多。
高级质变:外方用中方的动力基础
最早听说路虎要用奇瑞的发动机时,很多人可能感觉像是愚人节的玩笑:这怎么可能呢?然而从已曝光的工信部申报信息上,发动机型号SQR484J已赫然在目。SQR484J,就是奇瑞的发动机。
有人说这是路虎为了能国产而慌不择路的结果,因为一度有消息称,“用奇瑞发动机”已成为政府审批奇瑞路虎合资项目的代价之一。换句话说,如果路虎不用奇瑞发动机,这个项目就成不了。然而我们换个角度看,根源还是路虎与奇瑞一直在做这种尝试。政府的推手,只不过是在企业犹豫不决之际起到了最后的催化剂作用而 已。
不再只是简单的“招商引资”,这种合作的模式在过去绝无仅有。而这种合作之所以能成,路虎缺发动机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奇瑞自主研发的发动机的确不错,其实是更根本的原因。
那么奇瑞赢得了什么呢?它可不是简单的攀上了“路虎高枝”这么简单,也不仅仅在于“终于为研发多年的发动机找到了出路”,而更在于可能藉此真正掌握先进发动机与中高端车型的匹配技术。懂行的知道,发动机本体的技术含量是一方面,与整车匹配是另一方面,而且后者的技术含量丝毫不亚于前者。奇瑞的发动机本体已经足够先进,但这些我们在奇瑞车上丝毫体会不出来,为什么?原因就在于整车匹配。这方面路虎是高手,未来奇瑞发动机版的极光也会印证这一点。而在匹配的过程中,作为发动机供应方的奇瑞,自然是要深入参与的。这个过程对于“奇瑞技术”的价值,勿需多言。
但这种共赢方式难度最高,它需要自主厂商本身在技术方面足够“有料”。从奇瑞路虎,以及比亚迪与奔驰的合作来看,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它们的成功合作,应该也能给自主厂商技术研发产生一种刺激,并促成越来越多的这种合作出现。
车云小结:
从第一批切诺基、第一台桑塔纳开始,合资基本上走的都是“代工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端,是技术无法共享——你的还是你的,我的还是我的。中方虽然占大股,但除了分利润以外,基本上拿不到什么核心技术。外方呢,其实也感觉不好。为啥?因为这种纯引进方式,并不见得符合中国市场的需求。类似这样的教训,在早期的合资市场是非常多见的。
合资领域车型的合作研发方面,这些年已经有了长足的发 展。越来越多的本土化合资车都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效果。在这些本土化的过程中,中方也终于慢慢可以获取到车型研发的技术。但在核心的动力总成技术方面,却一 直鲜有突破。最近的这几件事,让我们看到了这种突破的可能性。基于共赢的诉求,同时也基于市场竞争的日渐激烈,未来这种合作将会成为一种必然。而那些保守 地、拒绝合作的,无论是中方还是外方,都会面临被中国市场所淘汰的风险。这个结果,应该是大多数人愿意看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