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圈
  • 新闻焦点
  • 消费报告
  • 维权通道
  • 有事郝说
  • 315消费论坛
  • 关于我们
  • 纯电动车高入门门槛将有益于市场发展
    时间:2015-03-27 10:47  来源:腾讯汽车  作者:黄嘉刚

    新能源汽车自2014年开始便逐渐占据了国内各大媒体的头条,关于新能源车市场的未来业界也充斥着不同的声音。略微总结一下就不难发现,对于新能源车这一必将取代传统燃油动力车型的新事物,业界整体是持欢迎态度的,不过就细节方面,业界对于新能源车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新能源车的技术路线上。因为无论是哪种路线,伴随着的都是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所以这在无形中就出现了一对矛盾体,如果在新能源车路线方面的选择失误,就必然会造成与国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脱节,导致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付诸东流。但是,如果这个时候不确定新能源车技术方案,那又同样会导致滞后于国际新能源车市场的脚步。所以,对于新能源车产业,整个国际范围内的汽车市场都在试探。

    2014年,中德两国政府签订协议制定了纯电动汽车标准充电口的两国规范,从各种趋势来看,纯电动车应该成为未来中国新能源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再伴随着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的受热捧,一时间中国的各大科技公司也先后宣布要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不过,几天前发改委发布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和生产准入管理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无疑为这股纯电动车的发展热潮吹来了一股凉风。是该降降温了。

    根据《暂行规定》,要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必须满足“有3年以上纯电动乘用车的研发基础,具有专业研发团队和整车正向研发能力,掌握整车控制系统、动力电池系统、整车集成和整车轻量化方面的核心技术以及相应的试验验证能力,拥有纯电动乘用车自主知识产权和已授权的相关发明专利。具有整车试制能力,具备完整的纯电动乘用车样车试制条件,包括车身及底盘制造、动力电池系统集成、整车装配等主要试制工艺和装备”等一系列的要求。

    如此一来 ,在相对较高的入门门槛限制下,绝大多数信心满满要杀入新能源车市场的高科技企业恐怕都要铩羽而归了。多的不说,就凭借一条三年以上纯电动乘用车的研发基础就足以让从未接触过汽车行业的知难而退了。即便是放到整车企业,真正要找出一家有三年以上纯电动乘用车研发基础,且具有专业研发团队和整车正向研发能力的都寥寥无几。如果再把整车控制系统、动力电池系统等等这一系列的核心技术和相关的支持产权再算上,剩下的就可以说是屈指可数了。所以,要成为特斯拉那样的一匹单刀闯入市场的黑马,目前还不存在政策层面上的可行性。

    那么,在这样的规定下,合作就将成为未来纯电动车产业的发展模式。高科技企业要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只能与有相关经验的汽车企业联合,前者提供创意、后者提供资质,由此构建出全新的造车模式。一来可以降低高科技企业贸然进军新能源车市场面临的风险,二来也避免了重复投资带来的产能过剩。从乐观的角度来看,这是强强联合。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较高的门槛无疑是在为过度火热的纯电动车市场降了下温度,是有利于新能源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 原因有二。

    第一,笔者已经无数次的在文章中说过,眼下的国际汽车产业格局是出于新旧事物交替的交叉路口,关于新能源车,最终的发展方向目前还没有定论。如果我们一味的去搞大投资,高速度的去建设以充电为能源补充主体的纯电动车,很有可能会因为新技术方向的变化而散失发展的时机。眼下丰田已经公开了其低成本燃料电池的技术,而欧洲还停留在插电式混合动力这个关键点上观望,未来朝左还是朝右还没有定论。所以,相对较高的门槛既保证了市场对于纯电动车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也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抑制,留出足够的观望时间。

    第二,以充电为主要能源补充的纯电动车这一新生事物是完全改变了一百多年来汽车社会的运作方式的,所以,在推广方面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相对较高的入门门槛能够保证纯电动车新品的推出必将是出精品,强化新事物的先进性。而且,《暂行规定》的推出还明确的把低速电动车排除在了纯电动车之外,这也无异于是对于纯电动车精品化诉求的明确态度。

    不过,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过高的门槛将会导致进入纯电动车领域的企业大幅度减少,精品是精品了,但是敢进入这个行当的自然也少了。以目前的终端市场反馈、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来看,平民化的充电式纯电动车企业要实现盈利,暂时还难以见到曙光。所以,《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了经核准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只能生产纯电动乘用车和纯电动其它乘用车(包括增程式电动乘用车),不能生产任何以内燃机为驱动动力的汽车产品。

    这就有意思了,过高的入门门槛相当于是对入行者关上了一扇门,但是对产品的定义又为入行者开了一道窗。增程式电动车的概念在于巧妙的避开了内燃机驱动这一道坎,简单点说就是为电动机增加了一台烧油的发电机。如此一来,消费者即便是没有充电设施,用油也能够实现续航,推广的难度自然有所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自然也要高于纯电动车。对于增程式电动车的法外开恩也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未来进入电动乘用车生产领域的企业拥有足够的利润,吸引相关企业进驻。于是笔者在这里可以大胆推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进军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行业中将有绝大部分的选手将生产带发动机的增程式电动乘用车。而增程式电动车的市场也可能会因为受到乐视、小米等等一系列铁了心要进入汽车市场的高科技企业的青睐而得到长足的发展。所以,接下来新能源车市场的格局里将出现以插电式混合动力、增程式电动动力为主的发展局面。而插电式混合动力和增程式电动动力也将会成为传统汽车企业和高科技企业之间的分水岭。

    汽车圈大事小事天下事,有事郝说!
    最新资讯
    热门排行
    电话:010-66668888
    邮箱:haoqingfeng10#126.com (将#改为@)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冠城名敦道7号楼1804室
    Copyright © 2002-2011 汽车圈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508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