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30日,本报刊发的一篇名为《自主汽车应该学习的是华为而不是阿里巴巴》的评论在业界引发了不小反响。文中称,大机会时代,不少互联网公司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创造了很多财富神话。但汽车作为制造产业,核心是体系能力,背后是研发实力、是产品和团队。汽车企业要想成功,应该学习踏踏实实做好技术研发的华为。
自主汽车企业到底是坚持“技术为王”还是“营销为王”,与传统媒体在“内容为王”与“渠道为王”间徘徊的处境颇为相似。2009年,当人们开始学会用140个字的微博记录所见所感,并图文直播时,传统媒体的时效性优势开始受到挑战;一年之后,各大门户网站推出自己的新闻客户端,动辄上亿的用户让报纸、杂志望洋兴叹;2013年,微信公众号横空出世,传统媒体发行量与广告收入双双下滑,纸媒必死的哀叹声不绝于耳。
诚然,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有的媒体不得不关张大吉。但有一些媒体却越挫越勇,靠独家、深度、优质的内容在云谲波诡的新媒体时代站稳了脚跟,赢得了读者和同行的尊重。
反观汽车,同样如此。过去的几年,在互联网公司暴富神话的引诱下,不少自主汽车品牌走了弯路,频繁更换高管,寻求营销制胜的捷径,但销售业绩并未有何起色。反而是那些苦练内功、信奉“技术为王”的实干家,在历经自主汽车销量12连降后,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实现了销量与口碑的比翼双飞。
这其中的代表就是长安。在2014年自主品牌销量一片雾霾笼罩中,长安汽车逆势上扬,增速排名自主品牌第一,1~11月轿车销量超过34.4万辆,逸动、悦翔V3、CS35等车型销量过万。去年年底上市的悦翔V7展示了长安最新的研发成果,在内饰设计和用料上进步明显,被媒体誉为7万元价格区间内的“杀手”车型。
究其成功原因,离不开对技术的坚守和对人才的重视。2012年逸动上市,时任长安汽车董事长徐留平公开喊出口号:“长安要做技术最强的自主品牌。”去年6月,长安汽车在技术嘉年华上发布了国内首个品质试验验证体系(CA-TVS),该体系覆盖汽车开发的可靠性、行驶性能、NVH、安全、电器、动力等15个验证领域,包括357项整车试验,289项匹配试验,994项系统级试验,超过3000项零部件级试验,为用户提供可行驶至少10年或行驶26万公里的高品质车辆。
在被业界称道的研发体系中,长安汽车虽然有大量海归加盟,但并没有像其他企业形成“本地派”和“海归派”泾渭分明的阵营,而是让自己培养的干部做管理,让外来的优秀人才做自己擅长的业务工作,从而形成了融为一体的全新团队。在本报举办的2013汽车年度十大工程师颁奖典礼上,长安汽车工程研究总院设计中心主任陈政获奖后表示,在长安汽车的2025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技术一流,质量一流,品牌一流。而要实现质量和品牌的一流,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技术。
历经了换帅、换标等变动的吉利汽车,在2014年实现了华丽转身。新帝豪月销突破两万辆、豪情SUV试水电商效果良好、博瑞GC9入选外交部礼宾用车……在和沃尔沃融合3年之后,吉利汽车已经完成了中国上海、瑞典哥德堡、西班牙巴塞罗那和美国南加州4个造型设计中心的全球布局,清晰规划出以KC、FE两个平台,一个CMA中级车架构为支柱的平台化和通用化研发战略。
李书福认为,自主品牌的出路在于创新与全球化战略,国内汽车市场虽然是一片红海,但是自主品牌如果能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差异化竞争,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竞争力提升的落脚点终究回到了“技术”。
说到自主品牌,比亚迪也不可不提。2014年1~11月,比亚迪秦双模电动车累计销量近1.3万辆,稳坐新能源销量冠军席位;e6及K9纯电动大巴在欧美市场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与奔驰的合资电动车“腾势”更是达到了300公里的续航里程。
从涉足汽车行业至今的十余年内,比亚迪在动力总成方面,沿着“速度”、“节能”两条研发主线,已形成了“自然吸气——TID——绿混——DM——纯电动”的完整技术布局,并提出了比亚迪“驭变战略”之双驱战略。在智能化领域,比亚迪依托IT产业优势,在垂直整合的基础上实现集成创新,开发出遥控驾驶、全景影像等先进智能化配置,成为了世界上唯一同时掌握整车和电池、电机、电控以及充电设施等核心技术的企业。
去年1月,比亚迪掌舵者王传福获得有新能源界“奥斯卡”之称的“扎耶德未来能源奖”个人终身成就奖。评委会认为,比亚迪公司并对世界新能源车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这个圈内公认的技术狂人在总结经验时说,坚持“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企业理念是成功的最大法宝。
在本报主办的第七届绿色环保汽车调查颁奖典礼中,上汽集团的“CUBE-TECH”获得了“2014绿色环保年度动力技术”奖。该项技术是由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与通用携手研发,包括MGE系列、SGE系列缸内直喷发动机,TST6速双离合变速器、TST7速双离合变速器,以及新一代发动机启停系统。据了解,该项动力总成将搭载在上汽MG及荣威系列车型上。
凭借此套动力总成的发布,上汽跃身为国内首家在动力总成、混合动力、纯电动三大领域均拥有全球领先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车企。尽管由国资委牵头的央企电动汽车联盟把上汽排除在外,但上汽与合作伙伴通用的技术联合开发成果,足以让有着央企背景但自主板块却多年原地踏步的车企汗颜。
除此之外,奇瑞、长城、传祺等品牌也在积极打破外资品牌的技术垄断,向自主品牌的天花板发起挑战。同时,国家层面也伸出援手,公车采购更多向自主品牌倾斜,国际会议、外宾接待启用自主品牌车型、领导人乘坐自主品牌车型等。终端层面,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认知逐渐提升,信心逐渐恢复。外因还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外界的“帮忙”终究还是要靠车企拿出技术过硬、品质给力的车型来。
只要传统媒体好内容,就不愁没有渠道传播,不愁新媒体、自媒体发起的冲击。怕就怕传统媒体自乱阵脚,为了点击率和眼球效应盲目“跟风学习”,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东施效颦。而自主汽车企业只要掌握核心技术,就不怕外资品牌的价格下压,就不怕互联网企业、IT企业的大举进军,任尔风吹雨打,我自巍然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