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理解,丰田依靠什么抢占了世界第一汽车厂商地位多年。从风格上,丰田没有那么明确的定位导向,从技术上更是看不到丰田在量产车上应用了哪些耳熟能详的的先进科技。唯一的优点就是品质可靠,这一优势是怎样形成的,其他品牌认真点儿造车不就超越丰田了吗?
其实,可靠品质往往来自于先进技术的保障。在汽车技术领域,丰田一直走在行业前端,丰田的技术储备或者说技术专利不输给全球任何一家车企,这让很多人都无法想象。
因为丰田似乎从来没有向广大汽车用户展示过自己的各项技术概念,量产车总是不率先采用最新技术,反倒是专利排名第四的德系品牌总给人技术领先的感觉。而丰田对这一误解似乎又没有那么在意,这是为啥呢。下面就给大家分析分析丰田到底是怎样运用技术赢得消费者信赖的吧。
新技术应用体现出日系与德系不同的造车理念
欧美车企一直推崇的缸内直喷技术,虽然是个高科技技术,但并非是完美无缺的。从技术上看,缸内直喷技术更适合在高转速下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而在城市拥堵低转速下,不但节油效果不如传统的多点电喷技术,而且为了保证尾气不超标还要安装昂贵的催化转化器。
率先拥有缸内直喷技术的丰田,之所以没有在主力量产车上采用这项技术,正是为了适用于亚洲人口稠密城市拥堵的实际考量。
为了完善缸内直喷技术,丰田2013年推出的传奇跑车“丰田86”,采用了“缸内直喷 多点电喷”的发动机技术。简单的说,就是在缸内直喷的基础上加上传统的歧管多点电喷,由缸内直喷保证“丰田86”跑车的高速性能,同时让歧管电喷负责低转速时的油耗及环保问题。
可以说“缸内直喷 多点电喷”是目前非常高效的发动机燃油喷射技术。今年奥迪在A5轿跑车上也应用了此项技术。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举得例子,并非说谁更好,谁更先进,衡量标准也绝不是谁先谁后来判断的。一个简单的新技术应用,体现了不同品牌的造车理念。
德系车能够把全新技术尽快的加载在量产车型上,让很多汽车消费者提前感受高科技的洗礼,这绝对是一件好事儿。
而丰田在技术应用上“吞吞吐吐”,也并非是藏着掖着。丰田在造车理念里,永远是结果大于技术本身。当别的企业都在说科技的时候,丰田在造车,当别的企业在追随丰田搞混动项目的时候,丰田的注意力依旧是车。车才是与人沟通的平台,而不是某一项技术。永远不能为了一项新技术而忽略用户的实际需求和感受。
物尽其用,不被压缩比绑架的丰田动力
举个例子。今天人们对发动机技术的认知标准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就是“压缩比”,所谓压缩比,简单形象的解释就是活塞在气缸里上压的程度。上压的程度越大,做功也就越大,动力也就越强。从不断追求动力的角度,压缩比越高确实动力越强。但是这里有两个条件,那就是燃油标号和空气含氧量。
要知道活塞上压力越大,气缸里的气油混合体爆燃的机会越高,一旦爆燃就会把上压活塞的曲轴顶弯,甚至爆缸,发动机直接报废。因此压缩比越高的发动机要求燃油标号越高。燃油标号并非汽油纯度,而是添加剂“辛烷”的比例,“辛烷”是抑制燃烧的物质,可以阻止汽油混合体在高压下自燃。因此我们看到越追求动力的车,油标号越高。但是光有这些是不够的,因为气缸里是要有助燃的氧气的。氧气含量制约着气缸里的燃油效率,在高原地区,空气含氧量低,高辛烷值的汽油燃烧很难充分,反而产生积碳。
因此丰田在纯正非承载式车身的越野车上,很少使用高压缩比的发动机,看似升功率很低,但燃油效率更高,在特殊环境里,反而比高压缩比的发动机节油。更重要的是,高压缩比的车很多都会在恶劣环境里,因为燃油质量和空气环境不足而趴窝,这就是为何在中国偏远地区使用的越野车都是丰田的原因所在。
满足消费者使用习惯的才是现实技术
难道丰田造不出高压缩比的发动机才这样做的吗?如果翻看丰田专利的“阿特金森”发动机就能发现,丰田并不缺乏高压缩比技术。以普锐斯为例,其搭载的阿特金森发动机压缩比就高达13:1。
一说到阿特金森发动机,我们就无法回避的说道丰田混动技术。丰田量产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在1996年研发成功开始,就始终领先于世界。无论是全球销量还是混动专利,几乎超过所有其他品牌的总和。但丰田混动却始终被人误解为遥不可及的技术。
实际上恰恰相反,丰田混动技术正是考虑了消费者使用习惯的现实技术。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丰田混动技术仅仅复杂在技术本身上,在用户使用层面上反倒是最简单的技术。因为丰田混动技术从不挑油品、不怕拥堵、不挑环境。92号油走遍天下,这已经不能用“高科技”的惯性思维可以解释了。
丰田在PHEV(插电混合)和EV(纯电动)这两项技术上也是遥遥领先其他品牌,但在中国迟迟没有推出,也是因为基础设施的缺失,不符合丰田造车理念。因为这两项技术在应用上给用户限定了条件,妨碍了现阶段的正常使用。
造车只服务于用户使用,不被新技术绑架、不妨碍用户正常使用,这就是丰田的造车理念——用户第一的最好体现。这种造车理念,让丰田汽车在全球都保持良好的运行质量,很少出现水土不服,适应各种环境和使用条件,满足了各地消费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