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现代化必须突破农村、农业、城市化、交通、能源、环境几大瓶颈,而交通是取得突破的焦点和抓手。”近日,在第五届物联网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表示,交通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当前“限号”等手段不是治拥堵之本,而“建设汽车移动物联网可以实现交通的零堵塞,实现以科技治堵代替当前行政治堵 的管理策略”。
中国上班族每天上班路上花费的时间全球第一。调查显示,我国特大城市已进入大规模交通拥堵的阶段,其余的660个城市2/3以上也都出现了高峰拥堵现象。
“交通拥堵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20年这个损失将翻倍。”刘经南援引数据指出,交通拥堵不仅带来能量的直接损耗,还增加了废气排放。
不仅如此,公路交通安全更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尽管交通事故率不断下降,但它的伤亡量仍不容小觑,交通事故造成我国每年接近100万人次伤亡。”刘经南说。
“汽车移动物联网(以下简称车联网)建设畅通中国,有望实现交通重大结构性的节能减排,达到绿色、可持续发展。”刘经南指出,2013年底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已达1.37亿辆,预计最高将达到4亿辆。建设汽车移动物联网,也是安全中国的重大举措。
“车联网就是要利用先进的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技术、控制技术、智能技术,对道路和车辆进行全面的感知,实现人车路全面互联,对每一条道路进行交 通全时空控制,对每一部汽车进行交通全过程控制,并最终实现道路交通的零堵塞、零伤亡和极限通行能力。”刘经南指出,车联网最终要实现人、车、路及周边环 境的全面感知和实时控制,实现人、车、路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刘经南介绍说,道路的全时空管控和车辆运行的全过程管控,最终将实现交通拥堵、交通污染、交通安全和交通节能的管控,另外将产生交通出行服务、交通运 行服务和交通保险服务的新业态。“我认为交通保险服务将能起到杠杆作用,因为这牵扯到个人利益和金融资本问题,保险服务是将来推动车联网建设的一个金融杠 杆,同时也是动力之一。”
谈及目前车联网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刘经南说:“美国地广人稀,较侧重于车路协同;欧洲国家众多,所以重视标准的制定;日本人口密集,车辆也多,所以 侧重车车协同的应用向导等,我国有自己的特点,东部和西部也不同,所以我们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推动方式会更加复杂,这值得我们去思考。”
刘经南指出,建设车联网不仅要面临诸如智能传感网络、通信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等一系列的技术挑战,又要适应来自标准竞争、互联网思维、新业态和新能源等各个方面的挑战。
而车联网的机遇是“市场机遇”和国家战略。“过去汽车产业是制造业,正是在高科技的改造和市场需求的指引下,逐渐向服务业发展。”刘经南说,国家战略也非常重视,有很多专家学者推动,这是车联网的重大机遇。
“车联网是民生诉求,也是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相应的战略应根据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创新驱动的原则,建立车联网从研究、设计到 制造的国家队。”刘经南认为,实现这一计划,需要顶层设计、整体规划、科学布局、分阶段推进,也需要市场和民众的积极参与。他估计:“实现车联网的主要目 标要用20到30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