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29日,成都车展前夕,中国车业又降生了一个全新品牌:凯翼。
品牌发布会上,尽管董事长陆建辉,总经理郑兆瑞,销售老总黄 招根和研究院长卢礼华,这些当年奇瑞的“顶梁大柱”们,在近两个小时的讲演中没有涉及“奇瑞”一个字,但是,所有到场人员都心照不宣:“凯翼汽车”源自奇 瑞。实际上,自陆建辉、郑兆瑞等人突然从奇瑞“离职”与“江北项目”曝光,奇瑞的“司马昭之心”就已是“路人皆知”了。奇瑞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同耀始终没有 在发布现场现身,但我猜想他可能“藏”在某个地方正关注着发布会的进行,其心情未必比陆建辉、郑兆瑞更为平静。
对奇瑞的“隐身”,或者凯翼与奇瑞的“切割”,我是充分理解的。
想想看,奇瑞前年高调推出调整战略,提出“回归一个奇瑞”,现在再弄出一个“凯翼”,是不是“出尔反尔”?
中国自主品牌起步晚,起点低,品牌不够“高大上”,特别是产品品质不高,更是刻在身上的“红字”,作为一全新品牌,凯翼是否害怕沾上了奇瑞的“晦气”?
应当说,这些顾虑都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在互联网时代,“雪里埋不住大象”,很难能有瞒住公众的“秘密”,不说开反而会让人心生疑窦,胡思乱猜。
我坚持认为,在汽车市场高增速长时期,企业偏重发展速度,抢占规模高地,战略上并没有错,在市场发生变化后,对过剩产能与富余资产进行整合,也是企业“发展”的应有之意。
奇瑞在市场高速发展时期,实施“多生孩子”的战略,虽然有点“贪多嚼不烂”,但开发创新并没有错,而且体现了一种本事!问题是奇瑞调整战略提出晚了一点,如 果在2009年金融危机后立即进行调整,事情就另当别论了。现在把富余资产剥离,正是实践“回归一个奇瑞”的举措,何错之有?奇瑞有本事开发出那么多车型和发动机,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大可不必为此抱愧与负疚,更没有必要忌讳与回避。对照一些超大企业集团,至今也不能正向开发出一个车型来,惭愧的应该是他 们。
汽车业是大投入产业,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同时也最讲“传承”,消费者喜欢追根溯源。中国汽车业没有百年老店,但是,奇瑞十几年来不畏艰难,大胆创新的精神与形成的技术积淀,举世瞩目,特别是形成的众多车型和动力资源,“冷冻”在那里,无疑是一种浪费。
对凯翼而言,不应该“切割”对奇瑞的传承,正是有了奇瑞的基础,凯翼才能凭借20亿元投资,很短时间形成开发能力并推出了首款车型,A级SUV概念车i-cx,也正是有了奇瑞,凯翼才有可能实现“能借的不租,能租的不买”,低成本运行,否则凯翼的“成熟可靠的底盘和动力总成”从何而来?“轻资产”就成了无 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这方面,凯翼应当吸取观致的教训。同为旗下的观致,成立伊始,特别怕“沾上”奇瑞,尽管宣称观致的团队都是世界一流 专家,但除了一位来自Mini的设计师,其他“大师”,人们 “皆未闻尔”。观致严格按照国际流程“体系”开发车型,受到舆论普遍肯定,开发出来的车子也被公认是“好车”,还获得了“红点设计大奖”及E-ncap五 星评价,但是没有了奇瑞的传承,“量子”又完全是个造车的门外汉,一个完全没有传承,平地冒出来的“好车”,消费者如何能够接受?这也许正是观致“叫好不 叫座”的原因之一吧?
其实,“凯翼”并不是对奇瑞简单地“传承”,不是兼收并蓄,一切照单接纳,再造一个“奇瑞”,而是“按需吸取”,不走奇瑞的老路,因而“没有任何包袱,轻装上阵”,是“打造一个创新的企业”,“探索出一条全新的汽车行业发展模式”。
首次公开亮相的总经理郑兆瑞就表示:凯翼将以“委托代工和租赁模式,实现轻资产运作”,“聚焦资源,专注于研发和品牌营销等核心领域,达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实现低成本运作的目标。
中国车企传统发展模式,总是先建一个工厂,一般是四大工艺,然后或“买”或“抄”一个产品,推向市场。凯翼则提出“利用强大的社会资源”,“挖掘深度需 求”,实际就是利用奇瑞的可用富余资产。对奇瑞来说,是“物尽其用”,减少损失;于凯翼而言,则是减少投资,降低成本,加快发展,取得“投一石而得数鸟”的效果。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汽车业将迎来一场重大变革,这对汽车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这个领域,大家起点比较接近,凯翼有可能 “在智能互联技术上有所突破”。
正如郑兆瑞描述的那样,凯翼可以“把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传统汽车技术结合起来,向消费者提供更具智能互联功能的汽车产品”,让凯翼成为一个创新的互联 网汽车企业”。所以,凯翼大可不必担心与奇瑞扯上关系,对奇瑞的传承不是包袱,而是财富;而对奇瑞而言,有了凯翼,则如虎添翼,二者相得益彰。打造凯翼,对整个行业的调整都有一种启迪与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