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奇怪的是,虽然反垄断法已经实施了一个多月,市场却并未因此出现价格波动,消费者也并未从中受益。
当反垄断之风吹向汽 车行业时,汽车厂商是积极应对的态度,经销商却是一副漠不关己的模样。作为最早接受反垄断调查的捷豹路虎、奥迪、奔驰等品牌,厂商早已展开了多轮降价行 动,整车产品、零配件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价。其中车型指导价最高降幅达20万元,零配件单价降幅达30%。然而奇怪的是,虽然反垄断法已经实施了一个多月, 市场却并未因此出现价格波动,消费者也并未从中受益。
汽车厂商的一系列降价行为,只是为了应付反垄断调查而亮出的“虚招”,行业垄 断行为依然我行我素。要让反垄断调查更为彻底,首先应该唤起经销商的积极参与,彻底改变汽车厂商和经销商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行业中不公平 的垄断现象,还市场以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按照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调查结果,汽车行业存在多方面的垄断行为:纵向限制包括车厂为 经销商固定了售车价格、零部件价格;横向限制包括厂家对经销商的销售区域、区域限价的约束。此外,对于滞销车型和非本品牌的汽车用品,在销售中也存在搭配 销售行为,在事实上,这些也都构成了垄断。
反垄断调查中,经销商表现得格外低调,主要是因为经销商认为这事儿是厂商的事儿,尽量少 参与,以免惹祸上身。尽管目前已经有多个汽车厂商先后做出了降价调整,但对市场仍然未带来太大影响,甚至经销商的工作人员很多根本不清楚降价行动,不了解 维修配件会何时降价、降了多少。
对于一直处于从属地位的经销商而言,价格一直是由厂家来控制的,经销商对价格没有商量的余地,只有 执行的义务。这也导致汽车厂商主要按照自身计划进行生产,而不是完全按照经销商的需求进行生产。也因此,新车出厂后,厂商也是按照为经销商制定销量任务进 行资源的分配。业绩好又听话的经销商自然可以在资源分配上讨好一些,业绩差又不怎么听话的经销商在资源分配上就难免吃亏一些。
经销 商从厂商获得资源后,必须先行买断,然后再将商品销售给消费者。汽车厂商只要将资源分配给经销商,就基本完成了销售,至于经销商如何经营、卖车赚不赚钱, 已经与它们无关了。对于不少经销商,拿到货源后只能“看菜下饭”,滞销车型就得赶快降价促销尽快回收资金;畅销车型就适当加点儿价或学厂商搭售精品来提高 利润,弥补其他车型销售中的亏损。还有些时候,库存压力过大,经销商还不得不通盘考虑,通过提升售后盈利能力来反哺销售中的亏损,维持企业的正常发展。
近年来,经销商网络进一步扩大,然而汽车厂商的垄断地位、经销商的从属地位一直没有发生过改变。这不仅造成了经销商权益受损,也令消费者权益受损。
对 于花费几千万建店的经销商,从签署建店协议开始,就得听命于汽车厂商。厂商可以对经销商的违规行为进行警告和处罚,经销商却不能对厂家的强行压库、垄断原 厂配件说“不”。同时,车企随时可干预经销商的经营活动,对不听话的经销商不仅可以在资源上给予处罚,还可以单方面撕毁合同,勒令经销商退出网络。为了避 免投入的钱打了水漂,经销商委曲求全,努力与车企搞好关系,试图能在不平等的合作关系立足发展。
目前,卖车难赚钱已经成为普遍现 象,经销商必须通过冲量来完成厂商制定的销量任务,即便赔钱卖车也在所不惜。当然经销商也需要发展,盈利重心自然从售前转移到维修保养、精品保险等售后战 线。因此,在整车销售中被汽车企家狠狠地斩了一刀的经销商,在售后业务上将大刀挥向了消费者。这样,中国消费者相当于在购车时被汽车企家斩了一刀,在维修 保养中又被经销商斩了一刀。
目前,我国已经取消了经销商品牌授权的备案,对于经销商而言,未来允许的汽车销售形式将更为开放。销 售、售后模式可以完全分开,允许经销商多品牌授权经营,可以向海外经销商进口汽车等,经销商也是反垄断调查的受益者。要彻底改变自身的不平等处境,经销商 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推动反垄断调查的深入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