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一位国家发改委的官员说,2013年中国的人均GDP是6905美元,已经属于中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希望通过“十三五“的努力,用世界银行的标准接近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如果做得更好一点,可能就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这对汽车市场发展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因为收入越高,买车的人就越多。
也有人对此持质疑态度,因为我们一直强调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而且许多人认为找不到高收入的感觉。而世界银行根据PPP(购买力平价指数)计算,2013年的中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在世界上排名大约为86位。
实际上,中国人均GDP名义值一直在加速。1970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00美元,31年之后,才突破1000美元,那是2001年,2002年果然出现汽车市场井喷。2008年超过3000美元,2009年汽车市场又一次井喷。从1000美元到6000多美元,只用了12年时间。
根据美日欧国家的统计分析,人均GDP在1000美元时,平均5-11人拥有一辆汽车,当达到3000美元时,平均2.5-5人拥有一辆汽车,这是汽车普及率上升最快的第一个时期。当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时,汽车普及率进入第二个上升期,平均每3人拥有1辆汽车。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平均每2人拥有1辆汽车时,汽车需求进入饱和状态。但是,中国的情况与这个数据对不上,现在只有10人一辆车的水平。
问题出在哪里?一个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偏向政府和资本,个人收入所占比重比较小,另一个是中国收入水平差距太大。
现在又出现新的问题:限购和限行。德国媒体在报道北京车展时说:“空气中充斥着不那么愉快的情绪,即便是乐观主义者也清楚地看到汽车市场存在巨大的风险。“法国媒体报道:“黄金时代可能快要结束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限制上牌。“
事实上,理论的市场不等于现实的市场。有人曾预计中国台湾地区汽车年销量会超过100万辆,实际最高一年只销售60万辆,台湾的人均GDP达到3万多美元,但是千人汽车保有量只有300辆,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一半(但是台湾还有1500万辆摩托车)。理论上,进入富裕社会的中国,汽车保有量可能会有4亿-5亿辆,但是如果不能解决空气污染、交通拥堵问题,不发展新能源汽车,不发展智能交通,中国就不会有4亿辆汽车的市场机遇。
汽车工业经常愤愤不平,然而我们无法改变别人的看法,无法改变外部环境,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中国汽车工业除了直面严峻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没有别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