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3·15晚会虽然没有指名道姓地曝光某一家车企,但关于汽车企业与国内汽车检测机构勾结,通过修改送检车辆发动机数据等手段,制造假油耗的报道却直指了整个汽车行业的问题。
此报道一出就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网友表示国家部门监管缺失,监测程序不公开、不透明是造成车企油耗造假的直接原因。由于汽车油耗检测机构出来的油 耗测试结果,会公示在工信部的网站上,以备消费者查阅。因此,不少人将监管失职直指工信部。当然,油耗造假与主管部门工信部确实脱不了干系。但对于制定 《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规范的发改委来说,也不是一点关系没有。
为了解决油耗标识的问题,发改委发布的《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规范要求,汽车厂商从2008年7月1日起,所有出厂新车必须张贴国家发改委测试的车 辆在市区、市郊的行驶油耗和综合三种油耗标识,以全面地表述贴标车辆在各种路况下的油耗。这个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汽车的真实油耗(此前标注的都是 理论油耗),但此规范不具强制性,也没有制定罚则。一旦出现油耗造假的情况,车企不会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从来没有出现类似美国2012 年对现代企业虚报油耗,做出的高达4亿美元罚款的案例。又比如,尽管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从2009年起,就在碰撞车辆安全标准测试的同时,增加了真实油 耗数据的测试,但测试结果也并未对外公布过。
油耗问题实际上只是汽车行业多年来存在的多头管理、实则无人管理现状的冰山一角。诸如此类的还有汽车的产销统计数据,目前发布部门除了中国汽车工业 协会还有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中汽协”的销售数据是生产企业批售给经销商的数据;“流通协会”发布的是汽车经销商终端销售的数据。因此,两者的数据经常出 现冲突。也曾出现过天籁、雅阁根据双方数据争抢谁是B级车销售冠军的情况。而关于汽车销售数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也曾发布过一段时间,其称是汽车终端 上牌数据。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打架之后,中汽研最终退出。真正掌握真实销售数据的是公安部,但其销售数据从来不向社会公开,汽车企业只能花高价购买汽车销售 真实数据。
不久前,曾任吉利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院长的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曾发表过一篇题为《汽车强国需要科学稳定的法制管 理》的论文。围绕着汽车产业的有效管理,赵福全认为有三个基本问题必须理清,即汽车产业谁来管、管什么和怎样管。谁来管,指的是行为主体。目前的情况是管 理的部门很多,但谁对汽车产业负总责不清楚;管什么,涉及到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权责划分;怎样管,则要从立法的科学性和执法的有效性方面去寻找 答案。
据赵福全的不完全统计,仅“管理”汽车的国家级单位就有12个之多,恐怕国民经济中再没有哪个产业能受到如此多的“关照”了。但各部门都仅从自身职 能范围出发行使权力,做的只是“各扫门前雪”的事而已。这种“各自为战”的管理机制到头来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可能从根本上系统地解决汽车产业 面临的诸多问题。像汽车这样复杂的关键性战略产业需要某一个部门能站在国家的高度上来做全局统筹规划,同时有足够的权限协调甚至领导其他相关部委统一行 动,做强汽车产业,并促进汽车社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