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反垄断的话题,其实好几年前就在我们生活中出现了,只不过反垄断法规出台后,停留在纸面上的时间居多,如同高悬的另一只靴子,久不见落地。
但从今年7月底开始,汽车行业的反垄断像一阵旋风突然来袭,就连我身边那些无关紧要的人,在好友圈也每天遭受着刷频的待遇。那些没买豪华车的人一副看热闹的心理,什么时候能反到我们这些屌丝车呢?而那些开了几年奔驰宝马的朋友,则完全像是温水里煮过的青蛙,“这么多年有关部门跑哪去了?我们都已经被宰习惯了你来反垄断了,反垄断之后车价能便宜多少?过去多掏出去的保养维修费用能退回来吗?”
这几天,关于谁谁谁又收到天价罚单的消息正持续被释放出来。说实话,奥迪最后收到的罚单金额到底是18个亿,还是2.5个亿,这和广大普通消费者关系大吗?恐怕不大。这些钱能给广大车主带来打土豪分田地的快感吗?恐怕不能。那这件事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其High点到底在哪?
2013年8月,国家发改委向奶粉企业举起了反垄断大刀,合生元、美赞臣、多美滋等多家知名奶粉企业收到了6.68亿元的中国反垄断史上最大罚单,远超过当年2月茅台、五粮液的4.49亿元罚单。这次反垄断虽然令多家奶粉企业选择了配合性降价,但其后很快,某些乳企采取了采用新包装/新配方进行间接性涨价的恶行。6.68亿元罚款最终等于变相由消费者来埋单了。
再来看发生在家电业的反垄断案例。2013年1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宣布,对三星、LG、奇美、友达、中华映管以及瀚宇彩晶等6家液晶面板企业在2001年至2006年的价格垄断行为进行处罚,罚单总额达3.53亿元。按照发改委的规定,除去上缴中央财政的罚没部分,国内9家彩电厂商多付的面板采购价款1.72亿元将全部退还。但此后,多家彩电厂商反映液晶面板企业的退款并没有返还到彩电厂商,而是被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以及受协会直接指导的下属公司全额“截留”。这1.72亿元的去向就此成为一笔“糊涂账”,也暴露了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缺失的反垄断赔偿金分配制度。
如无意外,汽车业的反垄断罚款金额应会上缴国库。但对厂家罚款显然不是反垄断的目的所在,而是制止垄断,维护公平竞争,最终的目的是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既然如此,那这几个亿的罚款就与消费者有着莫大的关系了,而对罚款的处置也应当给予消费者更多的知情权。
举个例子,2003年微软在加利福尼亚州被法院判决利用垄断地位操控软件产品销售价格,当时微软被处以11亿美元的罚款,做法是由微软提供11亿美元的代金券,只要在1995年至2001年间曾经购买微软产品的消费者和企业,都可以申请这些50—200美元不等的代金券,用以购买微软公司的电子产品。
这样的判罚,等于是将反垄断成果直接返还给了消费者,当然事后操作上也涉及到许多漏洞,但出发点却值得借鉴。
由于这次的反垄断发改委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雷厉风行,所以产生的效果也立竿见影,在刚过去的7月底,奥迪宣布主动下调国产车型的原装备件价格,国产奥迪A6L的“零整比”从411%降至291%;奔驰和捷豹路虎也相继宣布要调整部分原装备件价格,整体降幅在20%左右。虽然这次的整顿还没有覆盖到整车价格上,但产生的实际效果已经聊胜于无。
但代表消费者,还是必须关心一下接下来开出的一张张巨额罚单未来的去向。这么大一笔钱,在充盈国库的同时,能否考虑一下给消费者以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