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媒体报道称大众首席财务官(CFO)HansDieter Poetsch表示正在和中国一汽集团讨论延长合资企业协议期限,谈判内容“可能包括提高大众在一汽-大众中所占的股比”,关于股比红线、关于大众增持一汽大众股份的争议再起。
这并不是大众方面首次表示增持一汽大众的股份,早在前两年,这个话题被一汽与大众方面反复进行口水战,并且引发了一次就知识产权进行的争议,此前德国《商报》报道称,大众汽车在华管理人士了解到,据称一汽仿造MQ200变速箱及EA111发动机主要部件,共涉及四项专利,用于本公司的车型。报道还称,一汽已经在长春建设了一家工厂,在没有获得许可的情况下使用大众的专利技术生产汽车。这个事情当时引发了较大范围的争议,最后不了了之,知情人士称主要的争议点不在知识产权,而是股比的争端方面。
大众为什么执着“增持一汽大众的股份”呢,说白了来讲,就是这块市场利润大,自己尽可能多地赚钱。我们不妨看一组数据,今年上半年,大众汽车集团营业收入为988.08亿欧元,较之去年同期的986.87亿欧元,同比微增0.1%。营业利润61.86亿欧元,去年同期57.80亿欧元,同比增长7.0%。上半年营业利润率6.3%,高于去年上半年的5.9%。
中国作为大众的最大单一市场,大众汽车集团上半年获得营业利润约合人民币217亿元,如果按照汇率进行计算,中国当下的利润应该是其利润的小一半左右吧,加上北美市场连续的下跌,中国市场的位置就愈发重要了。
此外,还有一次,德方在一个相对大的场所谈到了增持一汽大众股份的问题,说正在谈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被中方很快否认,为什么反复谈论这个话题?当下的这个问题有没有可能解决掉?
第一、德方新能源合作换产能和股比不划算。
关于再次谈到一汽大众的股比问题,目前德方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给予中方,或者能够拿出让中方愿意交换股权的东西,有人可能说德方此前的新能源汽车联合研发或是一种互换,但可能远远不够,并且中方已经给予产能批复等方面的利好进行回应,如果加上股权,就得不偿失了。
此前中德两个国家的元首拿出了合作新能源汽车的愿景,7月7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期间,在中国国家总理李克强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的见证下,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德国大众汽车股份公司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建立一汽-大众新生产基地联合声明”。并表示:“中德双方鉴于取得的良好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将进一步深化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依次在青岛和天津建立一汽-大众华东、华北新生产基地,以满足产能和市场需要。”
德国总理此行高调拿出中国想要的新能源汽车合作,想要什么样的回报,德方既然拿出东西和中国合作与分享,自然不是简单地做好人,而是需要拿回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合资企业最看重的是产能,因为产能不足直接带来了瓶颈问题,目前来看,新能源合作与产能批复,都属于双赢问题,应该算是扯平。
第二、无行政干预、此次德方增持股份可能性不大。
如果出了新能源汽车合作之外,德方没有更多的合作引进来,笔者并不看好此次的股权转让,有人可能会认为拿出几十亿欧元进行购买,外媒此次谈到这个话题就例证这一点。
笔者的理解是也不太可能,因为是这样的,换取10%股权单纯为了盈利的话,德方会考虑拿出这部分资金的价值够不够,如果拿出几十亿欧元,然后获得10%股权连续多少年没有能够赚回来,加上硬件投资等方面的投入还不足自己的资本投入,对于德方来讲,它是不愿意的,如果它认为很快就能回收回来,对于中方来讲,则意味着不合算。
所以,向菲亚特收购克莱斯勒那种单纯的资金投入,不太可能发生在大众增持一汽大众股份方面。
当然,正如笔者谈到的,除非从战略角度出发,进行的行政干预,这些东西太难以捉摸,不过笔者不建议此方式,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从中方汽车制造商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都不应该给予太多的行政干预。
第三、深化技术合作研发有望才能破股比格局。
这个问题归结到就是“股比放开”的焦点问题,笔者的观点仍然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保证自主汽车利益最大化的情况去有条件放开,这些对于自主汽车有利、对于中国汽车市场也是有利的。
很多人看到“股比红线”无法保证自主发展,就提到了放开股比红线的事情,事实上,如果我们更进一步来讲,放开股比自主汽车就一定强大了吗?这也完全不符合逻辑。目前的股比红线至少能够在中国庞大的汽车市场上有一杯羹可分,如果“无条件放开”,则意味着这杯羹也没有了,这时候哭都找不到地方了。
问题的关键来了:“如何保证中国自主汽车的利益最大化?”所以,笔者的观点很简单,是否有利于中国自主汽车技术增长、是否有利于自主汽车市场地位稳固、是否有利于自主汽车长远发展,这三个要素如何能保证,放开与否的关键点就明确了。
所以,在有可能的情况下,笔者认为给予中方合作伙伴更多技术上的支持,以及相应的联合开发,这些有利于自主汽车品牌上升的策略,才有可能打动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和政府监管部门,当然这些,外方汽车制造商也会充分权衡自己的利弊,是否培养另外一个竞争对手,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利益需求,不过简单地来讲,这可能是市场化过程中破股比格局,双方都能够接受为数不多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