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车“新能源化“有了时间表之后,新能源汽车上路的速度在加快。不过,这是否就能迎来汽车转型时代的到来?
目前看来,新能源车企,尤其是我国自主品牌车企,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对于新能源汽车这块大蛋糕,外资汽车企业早就瞄准并做好了准备,国内自主品牌也在伺机行动。很显然,这是谁都清楚的肥厚市场,大家都在等待利好的政策出台,只要发令枪一响,就开始发起百米冲刺,饕餮豪餐。有人曾说过,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的现实市场。现在看来,这一市场已经浮出水面,不再是未来,而是最需抢占的现实市场。
我们看到,从去年底到今年初,相继有不少新能源汽车陆续准入市场,尤其上海出台了购买新能源汽车送牌照、免购置税、给补贴、放开外地新能源车在沪销售等政策之后,有人说,这样使“久推不广“的新能源汽车难题有望得到缓解。尤其是习近平主席今年5月视察上海时对发展新能源汽车所作的重要讲话,无疑是对未来汽车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他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作为有力的响应,今年7月,国家五部委联合公布了《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率先从公务车示范打开新能源汽车市场,以此带动私人新能源汽车消费兴起发出强烈的信号。
实施方案对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个利好的政策。首先给予了市场的支持,明确了今后公务车购买新能源汽车配备和更新比例,并跟进了监督措施。其次,通过公务车带头使用新能源汽车的示范效应促进汽车转型给予有力的支持。再是规定了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上限,重要的是与新能源汽车使用和配套设施被列入城市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由此着手解决新能源汽车使用带来的后顾之忧摆在了各地方政府议事日程上。
实施方案所释放出的信息十分丰富而且给力,说明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上已不再是光打雷不下雨了,而是有切实可行的市场和政策的支撑,表明了国家的决心和对新能源汽车的期待。这不仅是出于对环保和改善空气质量的需要,重要的是对汽车产业转型,参与全球汽车竞争在战略上有了明确的方向。
那么,现实的新能源汽车现状又是怎样的?
在权威人士看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作者从近年来国内外汽车展上所提供的新能源汽车信息来看,事实也真是如此。当国人想通过新能源汽车崛起,设想在国际汽车竞争中“弯道超车“时,如果静下心来仔细观察时就会发现,现实远非这么简单。
据新华社报道,截至201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不足2万辆,而美国当年的销量为11万辆,日本为5万辆。
德国某著名汽车厂商,早在几年前就已经研发出高性能跑车电动化,还有混合动力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并都已具备了商品化生产的能力。相比较而言,我国新能源汽车研发,多数还处在研发和成果阶段,有的还不都是原创,核心技术来自国外。
即便是已经商品化的产品,其可靠性和后续服务等也尚未做好充分准备。比如,由某知名电动汽车失火事件引发的质疑至今令人心有余悸。另外,“车好买,电难充“等现实问题(技术稳定性、续航里程、充电配套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困扰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另一方面,汽车电动化的呼声越来越大,逐成势头的同时,也遭遇争议和质疑。尤其是特斯拉挺进中国所带来的冲击,除了围观和议论之外,也有观点指出此车并不接地气,与普通消费者无关,只是少数人的玩具,甚至被异化为一种商业噱头或另有企图。
电动汽车来了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从现有推出的电动汽车来看,虽然能享受一定的价格补贴和政策优惠,但能打动人,让消费者接受,乐意买单看来并没有那么容易。关键还是对其产品的信心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从作者多次参加有关电动汽车品鉴、试驾会及技术讲座所见来看,电动车还是处在试水阶段,离市场还有距离,社会认同度不高,消费者对其顾虑还是很大。当然,这里还有个消费习惯和理念上的问题。
相对来说,对混合动力汽车市场的接受度比较高,原因是混合动力汽车在不影响驾驶习惯的情况下同时做到节省油耗,又环保,使用成本低。现在的问题是,混合动力汽车当下还享受不到新能源汽车政策的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销量的提升。目前列入新能源汽车补贴的车型,除了电动汽车之外,还有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等。而在专业人士看来,混合动力汽车是通往新能源汽车的入门券,它是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车的基础。基于这样的现实,丰田宣布明年在卡罗拉和雷凌两款车上率先搭载国产混合动力,样车已经在今年的北京车展上亮相,位于常熟以研发国产混合动力为主的技术中心也将正式在本月底落成。同样,宝马进口电动车i3和i8插电式混动超跑也将在今年9月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随着公车新能源化方案的实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也呼之欲出,从暗流涌动到浮出水面,最终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得住大浪淘沙的市场冲击和洗刷。
由此,我们不禁要问,面对利好政策的出台,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做好准备了吗?
正如习主席所说的那样,“要加大研发力度,认真研究市场,用好用活政策,开发适应各种需求的产品,使之成为一个强劲的增长点。“
毋庸置疑,新能源汽车是环境逼迫下生态文明的产物,但它是牵动汽车可持续发展的牛鼻子,谁掌握了它的核心技术,谁就是下一轮汽车发展的引领者或市场的主宰者,否则,将是永远的跟随者,市场的命运就很难掌握在自己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