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期待的一汽-大众全新奥迪Q3终于在2013年揭开了神秘面纱,此时,距离一汽与奥迪合作生产的第一辆高档车——奥迪100下线已过去25年。25年的本土化积累令一汽-大众全新奥迪Q3在研发、生产和质保等环节充分受益,并转化成为竞争对手无法复制的市场优势。同时,作为一汽-大众有史以来生产的“最年轻”的一款奥迪车型,奥迪Q3为“中国最强大的高档车制造基地”注入了新的能量。
研发篇:打造最适合中国用户的高档车
对一汽-大众而言,“本土化”早已不是将一款诞生于德国的奥迪车进行“国产化”那么简单。从中国市场需求出发,为中国用户开发专属性能、设计专属装备,已成为一汽-大众对一款奥迪车进行本土化的“必修课”。
在一汽-大众全新奥迪Q3的本土化过程中,一汽-大众进行的重新设计或开发项目多达10余项,分别涉及动力、底盘、电子电器、座椅等系统。同时,国产奥迪Q3除了在欧洲进行了累计400多万公里的耐久测试外,还在国内进行了为期一年、跨越四季、走南闯北、累计近100万公里的中国实际道路测试。不仅如此,国产奥迪Q3还完成了种类繁多、要求苛刻的实验室实验。所有这些工作目的只有一个——“在中国用户提出问题之前解决问题”。
用创新满足中国用户的需求
2007年上海车展,奥迪向全球首发了奥迪Cross Coupé quattro概念车——奥迪Q3的原型概念车。在当时,市场对“高档紧凑型SUV”这个概念还十分陌生,但也恰是从那时起,中德双方就在考虑要凭借这款车型进入未来中国的高档SUV市场。此后不久,针对中国市场的调研开始启动,以探测中国消费者对一款高档紧凑型SUV的期望。2010年,奥迪Q3的本土化工作正式全面启动。
一汽-大众全新奥迪Q3的本土化工作启动后,中德双方首先达成一个共识——国产奥迪Q3将原汁原味地保留原型车的标准轴距设计。这一共识缘于一汽-大众内部对“长轴距奥迪Q3”进行的论证——市场和技术方面的反馈都为“长轴距车型”投了否决票。当时的预测认为,未来中国高档SUV市场的发展趋势是个人化、运动化,消费者对运动性的需求会强于对空间的需求,如果延伸轴距,会影响奥迪Q3的操控灵敏度,这显然与市场期望不符。
但毕竟,中国的高档车消费者比欧洲的高档车消费者更加看重舒适性。有鉴于此,在保持国产奥迪Q3轴距不变的前提下,一汽-大众对奥迪Q3的前后排座椅骨架、坐垫泡沫、座椅护面和后排座椅头枕进行了重新设计开发,使之能够满足中国消费者的乘坐习惯和身材特征,尤其是经过重新设计的后排座椅,其舒适性明显优于同级别其他车型。
除了座椅,一汽-大众还对国产奥迪Q3的减振器、弹簧、稳定杆、缓冲块系统和轮胎进行了重新匹配,使其在确保原型车精悍运动性能的前提下,进一步贴近中国用户对舒适驾乘的期望,同时,进一步适应中国的实际路况。
“我们多一次实验,用户少一次抱怨”
本土化研发越深入,本土化实验的重要性就越明显。得益于“全价值链本土化模式”,一汽-大众在国内就可以利用多种手段对奥迪车进行研发实验。这不仅缩短了国产奥迪车的开发周期,还能更加真实地还原中国用户的使用环境和使用习惯。
一汽-大众全新奥迪Q3经历的本土化实验过程完全可以用“残酷”二字形容。在实际道路测试阶段,每辆国产奥迪Q3实验车都要在高温高湿、高温低湿、低温极寒、沙尘、高原等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行驶一年,平均单车行驶里程超过6万公里,相当于普通用户驾驶约20万公里的强度。期间会进行整车高温走停试验、低温冷启动实验、冷却系统热极限实验、防尘实验、抗石击实验、中国油品适应性试验、导航系统实验等等10余种测试项目。
这还不够,另外一批一汽-大众全新奥迪Q3要在位于长春的实验室中接受更为严厉的“摧残”。例如,在零上36摄氏度到零下30摄氏度的人工环境中,车门要不停地开关10万次,全景天窗要不停地开关1.5万次,以此模拟用户使用15年甚至30年的结果。又例如,在零上90摄氏度或零下40摄氏度的密闭空间中停放48小时后,测验内、外饰零件对极端环境的承受能力。还有从零上80摄氏度骤降到零下40度的温度突变实验,持续数周之久的高强度颠簸实验等等。
所有针对一汽-大众全新奥迪Q3的实验,都要按最严苛的标准执行。令许多外人不解的是,有些实验所模拟的情况,用户可能一辈子都不会遇到。对此,一汽-大众技术开发部悬挂的一则标语胜过千言万语:“我们多一次实验,用户少一次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