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10月《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的实施还有不到4个月时间,这份被业界习惯性称为“汽车”三包的规定在出台前就争议良多。就在人们终于静心等待“三包”规定实施之日到来的时候,日前管理部门召集车企征求意见的新版“三包”配套文件又引起广泛关注。有消息称,这份名为《家用汽车产品三包主要零件种类范围及三包凭证》的文件将于7月份正式获批。
引人关注的是,这份明确了家用汽车退、换车条件的文件,较之前的征求意见稿,减少了能够达到退、换车条件的问题零部件种类,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退、换车范围,并在确定“三包”范围上给了厂商更多的自由度。
事实上,即使此次退、换车范围未缩窄,面对汽车质量问题的纷繁复杂,仅靠汽车“三包”的立法和实施并不能一劳永逸解决问题,厂商本身的自觉和诚意也殊为关键。
变化一:7类问题满足条件可退换车
汽车“三包”实施后,在车辆“因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累计进行了两次修理,或发动机、变速器、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悬架系统、前/后桥、车身的同一主要零件因其质量问题累计更换两次等情况,消费者有权提出退换车要求。
配套文件则对汽车“三包”具体操作进行了细化,其核心是具体和明确了“退换车”的范围,即“属于发动机、变速箱、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悬挂系统、前/后桥、车身”7类注明的几种主要零部件维修更换两次以上,或者“转向系统失效、制动系统失效、车身开裂或燃油泄漏”等重大、突发严重质量问题。对比之前的征求意见稿可以发现,“因维修两次且仍不能正常使用”而导致退、换车的零部件种类减少了,电器控制系统、润滑系统、冷冻系统、燃油供给系统等这次没有列入退换范围之内。
变化二:厂家对“三包”自由度提高
其实,对部分车主来说,其纠结的不是汽车明显的质量问题修不好,而是自己买的车实际行驶的性能情况与厂家公布的性能数据并不匹配甚至差距很大。比如说耗油明显高于厂家数据,但“检查”不出质量问题或者厂商不承认存在质量问题,对这种情况,业内通常称之为汽车性能出了问题。
不过,汽车“三包”包括这次的具体配套文件并未对性能的可靠性进行明确规定,也没有明确如果出现不属于7类之中的其他质量问题该如何操作。而是给了厂家在制定汽车出厂的三包凭证时更多的自由度,即汽车厂商在汽车产品使用说明书上自行说明哪些不属于“三包”范围。
当然,厂家对“三包”范围的自由度提高,对厂家来说可能也是一个“烫手山芋”。“如果自己制定的‘三包’范围不够别家给力,是否意味着对自己没信心,从而也会让消费者对自己失去信心?”这是厂家自身需要考量和斟酌的问题。
难点:质量问题究竟谁说了算
有4S店技术人员认为,7类问题累积两次修不好的很少,毕竟作为汽车产品来说,这7类是其质量的核心,没有那么容易出现问题而且屡修不好。但电器控制系统、润滑系统、冷却系统、燃油系统等,则可能出现各种常见的小问题。有的小问题如汽车耗油偏高等,屡次修不好也并不出奇。此次没有将这些零部件系统列入,在实行汽车“三包”后,实际操作上就会大大缩窄消费者退、换车的范围。
而汽车产品不同于家电等产品,其上万个零件来自于不同的配套厂,且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情况也非常复杂。车市分析人士张景添认为,在配套文件中仅列入了7类问题可以退换,实际上也有具体操作方面的考虑,一般而言,如果是这7类出现质量问题,责任在谁一目了然。真正难操作的是对其他更多复杂的质量问题的检测与定责,“质量问题究竟谁说了算,消费者不信任厂家,自己又没有检测实力,想找权威的第三方检测和评定并不容易,成本不低。”比如质监部门很难因一单投诉而专门进行检测,消协也缺乏检测能力,消费者最终只能选择诉讼。
经销商则希望厂家在制定三包凭证时,能将出现的各类问题明确责任以免作“夹心饼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