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公车规范,把那些附着在公车身上的种种不合理、不合规的东西去除,最终的车改反倒轻松了许多,改革的代价和成本反倒可能更少。
近日有消息称,车改部分先行试点地区进展缓慢,有的甚至出现“回潮”。
湖北老河口市十几年前开始探索公车改革,全市取消了200多辆公车,2003年基本完成改革难度最大的公车拍卖。但在市纪委一些负责人的职务相继发生调整两三年过后,又是满街公车,车改以“回潮”告终。而辽宁辽阳市弓长岭区的公车货币化改革仅实施一年零三个月,就因公众对高额车补反映强烈而被叫停。
车改再次回到“原点”,或说车改探索失败并不为过。一次次回环往复之后,我们有没有认真思考,这究竟是为什么?诚然,我们都知道,车改需要“顶层设计”,即所谓“在更高层面上推出全面而系统的公车改革方案”,但这一制度的难以出笼本身表明,对如何车改,尚难以形成共识。究竟是货币化,还是减少公车,抑或是严格用车?意见纷纷,没有改革方向共识,何来具体车改方案?
面对改革实践中的难题,我们不能冀望于一揽子的改革方案解决所有问题。就好像车改方案一出台,就能一下子海清河晏,让所有问题消于无形。无疑,这是期待改革者的幼稚病。车改难题与改进干部工作作风相类,都针对的是积久之弊,就别指望一剂猛药彻治了。
针对不良作风,中央出台的是规约自身的“八项规定”。各地上行下效,让一些不良作风少了许多,但终究不良作风并未绝迹,还需有进一步的动作。因之,大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下半年开启,具体到中纪委清理会员卡,一步步地来肃清干部作风,方能最终使各级干部回到为民务实清廉的轨道上来。
车改也不妨走这样的路径。或者说,目前最紧迫的不是车改,而是规范公务用车。把这第一步走好了,才能走出乃至走好第二步、第三步。从实际情况来看,公务用车的失范,已是最大的问题。超标配车的,公车私用的,诸如此类。乃至一年换40个轮胎,一辆公车就是一个财政漏斗,就更为公众诟病。
公务用车方面的制度不少,问题是纷纷逾越制度,致使公车身染沉疴。为今之计,针对公车使用中的种种问题,呼吁全面地规范,却是于规有据、于理有依,更是政府应分之责。换言之,车改也许只是可选项,规范用车却是必选项。
最新消息称,外交部长公务用车开始使用国产红旗H7,公车国产化将成大势。这是规范公车的一个具体方面,亦是车改的一个良好开端。通过公车规范,把那些附着在公车身上的种种不合理、不合规的东西去除,最终的车改反倒轻松了许多。这样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改革的代价和成本反倒可能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