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 ”的东风下,今日中国已经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中国。人人都在谈“创新”,满大街都是“创客”,街边修自行车的大爷都懂得“众包”,连身在美国的罗玉凤都想回国玩“众筹”。
创新,已经让我们狂热, 创新,已经让我们疯魔;但是,“狂热”的并不一定都是“天才”,“疯魔”了并不一定都能“成活”。
因为,不是每一个创新,都能够代表正确的方向,都能与时俱进;不是每一个创新,都可以到达未来,都可以实现理想;不是每一个创新,都可以连接成功,都能为社会创造价值。
创新很重要,但是,能决定创新方向和创新本质的东西,更重要。
什么能决定创新的方向和创新的本质?我们知道,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根源是对人性与社会环境如何解读;一个企业的创新,也大凡不会脱离所处时代与人性,一种技术或产品的创新,也都对应一种情绪和态度,或者说是一种哲学。
在创新的路上,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在刚刚结束的上海车展,新能源环保车依然是最大的热点,各大车企在新能源技术上的创新可谓较劲脑汁,共计有103款新能源车亮相各大车企展台。纵观车企们的新能源战略,EV(纯电动车)拥护者们风头正劲、HEV(混合动力车)拥护者们实力稳健、FCV(燃料电池车)拥护者们后劲十足….
然而,能够摆脱概念走向量产、并且真正被消费者接受实现普及的环保车屈指可数,这其中当属丰田混合动力车最为成功。作为一项上世纪90年代后期实现量产的混合动力技术,为何直到今天依然能在环保车领域独占鳌头?今天,我们试着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探讨这个问题,从创新的本质中去思考答案。
时间回到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因战争引发的石油危机随之解除,车企和消费者逐渐打消能源顾虑。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跨国车企开始加速并购抢占市场份额,尤其在豪华车市场展开激烈竞争。
在30年代和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中实现快速发展的丰田汽车,显然比其他车企更加敏感,开始了对21世纪汽车社会的构想,将来的汽车应该有哪些变化呢?
1993年,丰田汽车成立了G21项目组,专门就21世纪的汽车进行思考和创新,并最终将“环境”与“资源”确立为新世纪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实际上,当时大多数汽车企业一直都在对传统汽车动力进行改良,比如改进传统发动机,最大限度提升变速器的传动效率,以求降低油耗同时减少排放。但这种改良方式对于燃油经济性的提升一般在1.3倍至1.5倍,这种提升对于未来显然有些“微不足道”。
在当时,汽车产业还有另外一种选择——纯电动车,可以将油耗一举降低为零。1993年,丰田汽车在日本国内开始销售Townace纯电动车,而RAV4纯电动车也已准备上市。
遗憾的是,当时的充电设施等基础设施并不完善。更重要的是,对于消费者来说,全新的产品要想普及,必须保证和普通汽车一样方便。毕竟消费者已经习惯了在加油站快捷地解决续航问题,不可能去改变使用习惯。
显然,21世纪的汽车,决不能强迫消费者在使用便利性上进行妥协。对于丰田来说,判断到底走哪条技术路线,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在这时候,丰田的创新哲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挑战面前,不是做能做的事,而是做该做的事。
混合动力汽车不需要外部设施,在使用方面也和普通汽车基本相似,而且具有跨时代的燃油经济性。基于这一认知,丰田汽车将目光聚焦到了混合动力技术上。这种技术要将两种不同动力系统结合在一起,研发难度可想而知,但丰田汽车认为,混合动力汽车的很多核心组件都将是未来汽车比不可少的部分,如果把它们嫁接到传统汽车上,也会对未来汽车的普及有所帮助。回归创新原点,丰田汽车认为,这才是应该做的。
基于这样的信念,全球首款量产混合动力车——普锐斯,在1997年正式上市,并一举开启了汽车产业的混动时代。截至2015年4月底,丰田的混合动力汽车全球累计销量已经突破774万辆。
站在今天回望20年前,印证了丰田当时抉择的正确。没有混合动力车,何谈未来?混合动力技术是丰田面向未来的一小步,但就是这一小步为丰田开启了广阔的未来。而开启未来的钥匙,正是“不是做能做的事,而是做该做的事”这一丰田汽车的创新哲学。
正如一些商业观察者所言,在当下这个对效率、对工具、对创新,对商业的毫无节制的追求以至于对它们的后果毫不顾忌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关注企业以怎样一种态度或哲学去创新一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但需要一种与时俱进的人生态度和审美需求,而且需要一种责任与人性关怀。在创新面前,我们更需要明白哪些是能做的事,哪些是该做的事。